冷鏈蝦、冷凍牛肉、冷凍豬肉……短短幾天時間,國內多省份頻繁曝出冷鏈環境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當前,全球疫情依然洶涌,北半球又進入秋冬季,中國外防輸入壓力陡增。為防止病毒“冷鏈傳輸”、保護民眾“舌尖上的安全”,各地已經展開無縫隙大排查,圍堵防控漏洞。
警惕!“冷鏈藏毒”頻頻曝出
16日,廈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通報稱,11月15日,疾控部門在對廈門市某冷庫進行常規例行抽檢時,發現該冷庫1份進口冷凍豬肉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經查,該批法國進口豬肉是從上海洋山港入關,共25噸。10月14日運抵廈門某冷庫儲存至今,整批凍品未使用,沒有流入市場。
又是一起“冷鏈藏毒”案例!
而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進入11月以來,在冷鏈環境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案例已經涉及天津、山東、湖北、福建、甘肅、河南、陜西等多省份。
僅11月13日至16日4天時間,就有山東的泗水、濟南、梁山,以及陜西西安、河南鄭州、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甘肅蘭州、福建廈門等多地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上述地區的檢測樣本涉及冷鏈蝦、冷凍牛肉、冷凍豬肉等,產地覆蓋德國、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地。
更令人警惕的是,早前在青島和天津都已經出現了冷庫裝卸工人被感染的案例。
這其中,天津的確診病例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該例病毒與北美3至6月份流行毒株高度近似,屬于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I(北美分支)。
實名制管理、無縫隙大排查……各地圍堵防控漏洞
冷鏈產品頻頻曝出問題,各地也緊急啟動應急預案,對涉及貨物進行消毒封存的同時,也開展大規模排查。
在蘭州,13日當天,蘭州市發布通知要求從13日起,全市所有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水產品市場、商場超市、冷凍冷藏庫、冷鏈物流企業、餐飲企業,對進口冷鏈食品必須核驗入境港口開具的有效期內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合格報告和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如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合格報告和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不得購入、儲存、銷售、加工。
14日,福建發布緊急通知,要求高度重視進口冷鏈食品的安全監管工作,時刻警惕疫情輸入風險。
通知還提出,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環節涉及單位和個人必須建立從業人員實名制管理臺賬,主動配合相關部門開展相關環境、食品、人員“應檢盡檢”核酸檢測,確保第一時間排查發現疫情風險、第一時間進行風險信息通報、第一時間組織管控處置部署。
此外,武漢市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的通知”,對全市所有進口冷鏈食品進行全覆蓋、無縫隙大排查。
國際疫情反復 盯緊“外防輸入”是關鍵!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就對媒體分析,冷鏈造就的低溫環境,為病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存活空間。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中,病毒一般可以存活數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鏈運輸,病毒也可存活好幾周。
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突破5300萬例,在國際疫情態勢未見緩解的大背景下,中國面臨的外防輸入壓力陡增。